“不管大事小事,老百姓的事就不能怠慢。”“党员干部要能吃亏、肯吃苦。”每天,薛桂军的手机都会收到公公温惠重发来的信息。“我爸爸2017年做了声带切除术,不能发声讲话,也不会打字,每次都把他想说的话写在小黑板上,再用手机拍照片发送给我们。爸爸是一个老党员,他说我们家就是一个‘家庭党校’,家庭成员要听党话、跟党走。”薛桂军说。

薛桂军(右)为婆婆读报纸

薛桂军是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疾控中心副主任,爱人温善华是宁津县第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他们在红色家风的浸润下,携手相伴20多年。温善华薛桂军二人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不计名利、勤恳敬业;在生活中勤俭持家、不讲排场,用乐观、责任、担当建造起一个温馨、和谐、向上的党员家庭。2021年,薛桂军家庭被评为德州市市级文明家庭。

薛桂军(左)在医院照顾生病的婆婆

薛桂军和温善华结婚之初,每天都见不到公公,婆婆总是淡淡地告诉薛桂军:“你爸爸又去做好事去了。”温惠重是和孔繁森有过同期援藏经历的老党员。在薛桂军儿子温梦北的记忆中,最早、最常听到的故事就是爷爷给他讲的孔繁森的事迹。1979年,温惠重作为援藏干部被分配到孔繁森工作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现日喀则市)岗巴县。孔繁森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都给温惠重留下深刻印象,也成了温惠重教育晚辈最生动的教材。“每次我们跟爸爸说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他都会给我们在小黑板上写下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都要写上‘为人民多作贡献,为社会多献爱心’这样的话。”薛桂军说,“虽然他年龄大了,但是思维还很敏捷,工作经验也丰富,我们都愿意和他交流。”

“投身一线,诠释新时代英雄精神。”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温惠重在小黑板上写下这样的话送给薛桂军。有了家人的支持,薛桂军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她凭借职业的敏锐性准确判断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在单位启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工作、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技术优势,带领宁津县流行病学调查组成员24小时待命,不分昼夜奔波在流调一线,和病毒赛跑。薛桂军参与的工作量最大的一次流调,是在24小时之内完成300人次的高风险人员排查工作,当她挂断最后一通电话,已是第二天的凌晨5点钟。

尽管薛桂军的工作很忙,但是她全力支持丈夫工作。温善华常年担任高中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每天早上6点从家里出发,晚上11点才能回家。薛桂军承包了所有的家务事项,就连公婆住院,薛桂军也把温善华“赶”回讲台,她发挥自己医学科班出身的优势独自照顾公婆,丝毫没有埋怨。

薛桂军(右一)幸福的一家(图片来源:薛桂军家庭)

“儿子的学习没有让我们操过心。”说起温梦北,薛桂军满脸的骄傲。在良好家风家教的熏陶下,温梦北通过自身努力成为青岛理工大学2019级土木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他生活独立、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经常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还通过勤工俭学攒下了一笔创业资金。

“爸爸经常在小黑板上写‘我们的靠山就是党组织,得党恩要勿忘’,儿子还经常把爷爷写的话给同学们看,我们希望用红色家风影响更多的人,带给别人更多的正能量。”薛桂军说。